行业新闻
Industry News
-
-
公司建设有SPF级实验动物繁育设施5000余平方米,繁育实验动物品种(品系)十余种,业内资深大咖主持质控团队把控动物质量,年产100余万只SPF高品质啮齿类实验动物,持续对外提供高品质的实验动物。
免疫缺陷品系
近交系
封闭群
基因工程小鼠
实验室动物饲料
实验室动物垫料
实验室动物笼具
实验室动物水瓶
其他配套产品
实验动物第三方机构检测报告
实验动物百试通自检报告
-
- 2024-12-16
- 2024-12-16
- 2024-12-16
- 2024-07-02
- 2019-10-25
- 2019-09-06
- 2019-08-27
- 2019-08-27
-
-
抗肿瘤药
抗肿瘤药物的药效学包括体内外抗肿瘤试验,评价药物的抗癌活性时,以体内试验结果为主,同时参考体外试验结果以做出正确的结论。百试通公司目前可开展白血病、肝癌、肺癌、胃癌、结肠癌、乳腺癌、胰腺癌、卵巢癌、胰腺癌、喉癌、膀胱癌、宫颈癌等肿瘤体外和体内抗肿瘤活性测定。
1.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
体外筛选试验是抗癌药初筛方法,可对候选化合物进行初步筛选,了解候选化合物的抗瘤谱,为随后进行的体内抗肿瘤试验提供参考,如剂量范围、肿瘤类别等。体外细胞做抗癌药物筛选具有用药少、周期短、费用低等优点。评价抗癌药物活性方法:MTT还原法、生长曲线法、染料排斥试验、集落形成法、SRB法。
2.体内抗肿瘤试验
体内试验用于进一步考察受试物对特类型肿瘤细胞的杀伤或抑制作用,探索受试物产生药效作用的给药剂量、途径、频率和周期等,通常采用动物肿瘤移植模型和人癌异体移植模型,用于进行候选化合物的初步筛选。
3.抗肿瘤机制研究
3.1 细胞毒类药物的药效学研究
(1)药物实体瘤试验疗效评定:当抑制率>30%,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值<0.05)且经2次重复实验(共三次)证明,则评定该药对肿瘤有一定疗效。
(2)药物腹水瘤及白血病疗效评定:非腹腔内给药生命延长率>30%,腹腔内给药时生命延长率>50%,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三匹重复实验证明有效者,评定该药有一定疗效。
(3)白血病疗效评定:治疗组动物生命延长率>25%,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三批实验证实,则认为该药对肿瘤有一定疗效。
(4)体外抗肿瘤实验:体外抗肿瘤试验按常规细胞培养法进行,实验应设阳性及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用一定浓度的标准抗肿瘤药,阴性对照为溶剂对照,抗肿瘤效果的评价以体外半数抑制浓度(IC50)表示,合成药时IC50≤10ug/mL,植物提取物时IC50≤10ug/mL,认为有一定抑制作用。
3.2 生物反应调节剂的药效学评价
生物反应调节剂,除少数品种(如干扰素)本身具有抗增殖作用外,一般均通过体内的免疫效应细胞杀灭癌细胞。因此,本类药物抗癌作用主要以体内试验结果表现,还可以通过一定免疫指标证明其生物反应调节作用。
3.2.1体内抗肿瘤试验:荷瘤裸鼠模型。
3.2.2对免疫功能影响的试验
3.2.2.1巨噬细胞试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测定,巨噬细胞体外抗肿瘤试验,碳粒廓清试验
3.2.2.2 NK细胞活性测定
3.2.2.3淋巴细胞转化试验(T细胞试验)
3.2.2.4细胞激活因子的测定:干扰素(IFN)测定、IL-测定。
3.2.2.5其他细胞免疫测定方法:二硝基氯(氟)苯(DNCB或DNFB)皮肤延迟性超敏反应,LAK细胞活性的测定。
3.3 肿瘤耐药逆转剂药效学评价
(1)体外抗耐药活性试验:选择2-3对肿瘤耐药/敏感细胞株,采用MTT法或SRB法测定细胞毒性。一般在无毒剂量或相当于IC10的剂量下设三个剂量,并设立相应的阳性和阴性对照组。评价逆转效果用逆转倍数表示:FR=IC50(不加逆转剂)/IC50(加逆转剂)。
(2)体内抗肿瘤耐药活性试验:小鼠敏感和对应的耐药肿瘤和人癌裸鼠敏感和对应的的耐药移植瘤。
(3)耐药基因及其表达产物测定
可测定肿瘤细胞内的药物浓度变化和耐药基因及其表达产物,初步明确其逆转耐药机制。包括多药耐药基因及其编码蛋白(Mdrl/Pg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肺耐药相关蛋白(LRP),其它与耐药相关的基因/蛋白及酶等。
3.3.抗肿瘤转移药物药效学评价
肿瘤是否转移不仅依赖于肿瘤细胞本身具有的内在转移潜能,而且也取决于机体抗转移因素的消长。所以,抗转移药物只有在动物体内模型上才能得出符合实际的结果。
3.3.1体外试验:测定候选化合物作用下肿瘤细胞对基底膜的侵袭、粘附和肿瘤与细胞趋化性运动的能力。
3.3.2体内试验:小鼠B16黑色素瘤、小鼠Lewis肺癌等和人癌裸鼠移植高转移瘤模型
3.4.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
3.4.1 体外试验
体外试验模型有:(1)人血管内皮细胞模型: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和人微血管(肺、皮肤等)内皮细胞。(2)血管形成促进因子等刺激细胞DNA合成、增殖、迁移、血管形成来观察药物的抗血管形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或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3)肿瘤细胞模型:主要应用国内已建立的人尸体癌细胞系,确定VEGF、FGF等高分泌的细胞株。检测细胞增殖、转移能力及血管形成因子的基因表达状况来评价药物。
3.4.2 体内试验
3.4.2.1 血管抑制试验:鸡绒毛膜尿囊和卵黄膜囊(CAM)、啮齿动物虹膜和角膜等。
3.4.2.2 抗肿瘤试验:通过观察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的体内抗肿瘤效应检测移植瘤的血管密度、血管生成因子和抑制因子的分泌和表达,以及肿瘤的转移情况等综合评价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的作用和作用机制。
3.5 分化诱导剂药效学研究
分化诱导剂的药效学研究包括体外和体内研究模型;目前的药物主要能对急性白血病进行有效的分化治疗。
3.5.1体外试验:常用的细胞株有人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株HL-60、NB4细胞、人红白血病K562细胞等。可选择以下试验方法研究并判断结果:
(1)四唑氮蓝(NBT)还原试验:对照组细胞的还原能力≤10%,候选化合物的还原能力>50%。
(2)细胞形态学观察:可在光学显微镜与电镜下观察候选化合物作用后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对照组的早幼粒细胞应>90%-95%,候选化合物组细胞分化,成熟粒细胞占比例越高,说明该化合物的分化效果越好。
3.5.2 实体瘤细胞的分化诱导:常用细胞株有人肝癌HepG2、SMMC7721。主要测定细胞的甲胎蛋白(AFP)、白蛋白含量、γ-谷氨酸转移酶(γ-GT)、酪氨酸转移酶(TAT)活性及观察细胞形态。
3.5.3 体内试验
常用人癌细胞小鼠肾囊膜下转移试验、小鼠髓单核细胞白血病试验和人癌细胞裸小鼠移植瘤模型等。可选用两种模型,根据肿瘤鼠生存时间、肿瘤的体积及形态变化,观察分化诱导效果。重复试验一次。
3.6 肿瘤治疗增敏剂
增敏剂主要是指放射治疗增敏剂,能增加临床上恶性肿瘤放射治疗或其它治疗的疗效及降低治疗后的复发率。
6.1 体外试验:分别选择对放射、化疗药物具有中、低度敏感的人肿瘤细胞株,采用MTT、SRB或细胞集落形成方法进行化合物的细胞毒性试验,以IC50值作为评价指标。
6.2 体内试验:选用对射线及化疗药物敏感性较小的三种实体瘤模型进行试验,其中至少有一种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