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药与止泻药

泻药是能促进肠蠕动,加速粪便排出或使排便通畅的一类药物。作用原理不同,故泻药一般分为三类,即:容积性泻药(盐类泻药)、刺激性泻药(接触性泻药)及润滑性泻药。泻药药效学指导原则适用于那些直接或间接使小肠内渗透压增高,阻止水份在肠道吸收或自肠壁移出,因此增大肠内容积,刺激肠道加强蠕动,从而导致泻下的药物。

进行整体实验时,最好用清醒动物,湿粪计数法为首选方法,需用手术造模时可作局部麻醉。如需麻醉时,宜用乌拉坦而不宜用巴比妥类麻醉剂,因后者对消化道运动有抑制作用,影响实验结果的判断。利用动物消化道平滑肌观察药物作用的方法很多,并各有优、缺点。故在进行新药药效学实验时,应根据药物的性质、作用强度以及作用特点等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方法。离体实验可应用作为预试或辅助试验,但最终评价药效应以整体实验结果为主。对缓泻、止泻有效的新药,则应测出量效关系,与阳性对照药相比应有特点。

一、肠内容物推进速度试验法

1. 炭末推进试验法:以小鼠服用的炭末为标志,测定给药后一定时间内炭末在小肠内移动的距离,作为测定小肠推进性运动的指标。

结果应经统计学分析,判定有否显著差异。

2. 炭末排出时间试验法:原理方法基本与1同,但本方法测得的结果是反映全部肠道的推进性运动功能。自口服炭末开始计时,至粪便中首次出现黑色炭末为止,为炭末排出时间,以此为指标,比较各给药组与对照组间有否显著差异。

3. 酚红定量测定法:以测定有色物质酚红在大鼠胃肠道内不同部位的含量为指标,分析胃排空速度和不同肠段的推进运动功能。

二、湿粪计数法

1. 以小鼠或大鼠服药后一定时间内排出的湿粪粒数为指标,比较各给药组与对照组间有否显著差异。

2. 进行止泻药的药效学评价时,应在服药后约1小时,可依据受试药物的作用快、慢、强、弱而定,给各组动物口服药用蓖麻油造成腹泻模型再按上法计数排出湿粪粒数并计算结果。

三、在体肠管运动强度描计法

1. 在体肠管悬吊法:多用家免肠管悬吊法,记录给药前后肠管蠕动曲线的变化,依此比较各组间肠运动强度。

2. 肠内压法:多用家免肠段内导入胶球的方法,由于给药前后肠收缩活动的改变,引起胶球内压力改变,通过检压计、传感器或其他电生理记录仪,记录内压的变化,比较各组间肠运动强度。

2019年8月7日 14:54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