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兴奋药

对作用部位、作用机理尚不清楚,也未见文献报道的呼吸兴奋新药,应根据运动模型加以选择,能明确阐明该新药的呼吸兴奋作用、作用部位及其作用机理。如呼吸兴奋药已有文献报道,对呼吸兴奋作用与作用部位、作用机理已明确,只要求复核该药对正常动物及药物性呼吸中枢抑制的兴奋作用,如呼吸兴奋新药兼有苏醒作用亦应复核其苏醒作用。被试药物一般以静脉给药,可排除各种影响吸收因素的干扰,剂型应为注射剂。

一、观察呼吸兴奋的指标:

呼吸频率;潮气量或每分钟通气量;吸入CO2-通气量反应;其他呼吸运动机械功能指标如呼气流速、肺阻力、肺顺应性及用力呼吸各指标;肺泡气CO2含量或血气分析。

二、药物对正常动物呼吸运动的兴奋作用:

以两种正常动物(猫、鼠、兔)观察药物是否可增加呼吸频率、潮气量等指标,初步了解被试药具有兴奋呼吸运动的基本作用,并与阳性药的呼吸兴奋作用强度作比较。

三、对抗苯巴比妥、吗啡等中枢抑制药引起的呼吸抑制作用:

选用两种动物造成苯巴比妥或吗啡抑制的动物模型,观察呼吸频率、潮气量或其他呼吸运动机械功能等指标的变化,以及血气分析。并与对照组、阳性药组比较,显示被试药应有明显地对抗作用,并与阳性药的对抗作用进行比较。

四、测定并绘出药物的剂量—反应曲线:

测定并绘出药物的剂量—反应曲线(如观察呼吸频率。潮气量等指标变化与剂量的关系),并计算出药物产生呼吸兴奋作用的剂量(RD50)、致惊厥剂量(CD50)、致死量(RD)和治疗指数。或测定阳性药物和被试药物呼吸兴奋作用的最小剂量(RD)和产生惊厥作用剂量(CD),并计算其相应的CD/RD比值。被试药的治疗指数或CD/RD比值应与阳性药比较,指出被试药的特点。

五、呼吸兴奋作用部位及机理的初步分析:根据实验条件选用下列2-3种实验。

(1)从对抗苯巴比妥(吗啡或水合氯醛)呼吸中枢抑制作用,初步了解其作用于中枢。

(2)去除实验:如横切脑干或脊髓,进一步证明其作用部位。

(3)除神经:如颈动脉窦灌流实验。药物注入后引起呼吸变化,切断颈动脉窦神经后,作用是否消失,或主动脉切除,或迷走神经切除后的呼吸变化,初步分析其呼吸应分作用是否属反射性。

(4)刺激实验:中枢各部位的刺激及传入神经(迷走神经、颈动脉窦神经、减压神经等)刺激。

(5)电活动的导出实验。

六、呼吸兴奋药兼有苏醒作用的药效观察:

如观察药物对巴比妥类药物诱导睡眠时间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能明显地缩短巴比妥类睡眠时间,提示被试药物具有苏醒作用。或预先给被试药物的动物,测定苯巴比妥的LD50,并与正常动物所测得LD50比较,显示预先给被试药物可明显地减少动物的死亡率,说明该药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2019年8月7日 14:28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