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

抗菌药体内保护试验可供计算组别不应少于4-5组,不给药对照组动物死亡应达 100%;阳性对照药应与试验药在相同条件下同时进行。体内药效学试验,腹腔染菌者不宜用腹腔注射治疗,静脉注射可用皮下注射替代。创新药应进行所列各项试验;其它各类药除必须进行MIC外,尚须分别进行若干试验。

一、体内抗菌试验
采用感染动物实验模型测定抗菌药物的治疗作用,以平数有效量(ED50)表示。
1. 动物选择:选用有合格证动物房提供的健康小鼠,体重18—22g,雌雄各半,随机分组,每组动物至少10只。
2. 感染菌种:根据所试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选择不同菌株进行试验。常用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克氏肺炎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等。广谱抗生素感染菌株应包括金葡萄与革兰氏阴性菌各1—2种。创新药革兰氏阳性菌与阴性菌均需作2种以上,每一种菌2株以上,并包括有临床分离的教病菌。
3. 感染菌址及感染途径:
(1)感染菌量:感染前需先测出所试菌株的100%最小致死(100%MLD),作为感染菌量。
(2) 感染途径:菌原液用5%胃膜素(或干酵母)稀释至所需浓度,经腹腔或尾静脉注射相当于100%最小致死量的菌液感染小鼠。
4. 试验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组,不少于5组,10只/组。一般于感染后即刻与6小时后,口服、静脉或皮下注射等给药,注意观察动物反应,连续7天,记录动物死亡数。试验必需设不给药对照组与已知同类药物阳性对照组。
5.资料整理与数据处理。实验结果应按附表1格式填写并计算ED50及95%可信限。

1 ×××药对×××菌感染小鼠的体内保护试验

药物名称

剂量

mg/kg

对数剂量

X

动物数

(只)

死亡动物数

(只)

%

ED5095%可信限

受试药

 

 

 

 

 

 

阳性对照药

 

 

 

 

 

 

二、体外抗菌试验
1. 细菌:所试细菌应与新药抗菌谱一致包括主要致病菌。革兰氏阳性球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包括产酶与不产酶菌株)、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肠球菌等;革兰氏阴性球菌淋球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包括流感杆菌、肠杆菌科细菌8~10种,绿脓杆菌与其他假单孢菌属及不动杆菌属等,厌氧菌包括脆弱类杆菌、消化球菌和消化链球菌等。对临床应用有代表性的菌株数量,创新药应不少于1000株。其他类新药根据新药抗菌谱宽窄可作200~500株。试验时应包括有国际公认质控菌株(如金葡萄ATCC25925,大肠杆菌ATCC25922和绿脓杆菌ATCC27853等)。
2. 培养基:选用MH(Muller-Hinton)培养基。链球菌、流感杆菌需接种到巧克力琼脂平板或加5%羊血;淋球菌接种到哥伦比亚培养基上。
3. 药物配制:试验样品与阳性对照药品均应用称重法求出效价并按盐基比例折算出实际效价。所试药物用磷酸缓冲液或灭菌注射用水溶解配制成溶液;少数难溶药物可加少许相应助溶剂,再用缓冲液或灭菌注射用水稀释至所需浓度。
4. 试验方法
1. 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法
采用平皿或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无细菌生长平皿或试管中所含抗生素最小的浓度即为最小抑菌浓度(MIC).
链球菌、流感杆菌、淋球菌置于37℃、5%CO2,孵箱中培养24小时观察结果;厌氧菌置于厌氧环境培养48小时观察结果。
体外抗菌试验对各菌株应分别计算出MIC范围、MIC50与MIC90,可用表2填写。

2×××药对×××株细菌的MIC测定

细菌

株数

药物

MIC范围

MIC50

MIC90

 

 

A

 

 

 

 

 

B

 

 

 

 2. 最小杀菌浓度(MBC)测定法
采用肉汤对倍稀释平板活菌计数法测定最小杀菌浓度(MBC),即先测出MIC再依次将未见细菌生长各管培养物分别吸取0.1ml倾倒于平皿上,37℃再培养18小时,平皿上菌落数(5个最小稀释度的药物浓度即为最低杀菌浓度)。
3. 杀菌曲线(KCs)试验
选择恰当的浓度测定杀菌曲线。将所试菌液(接种量约为105CFU/ ml)与抗菌药物混合后,定时取样于平皿培养基孵育后计算其活菌数,并绘制出时间一杀菌曲线。试验应设空白对照管与已知药物对照试验。
4. 培养条件对MIC的影响
(1)pH值的影响:将培养生的pH调整(如pH5,7,9等),测定药物对所试细菌 (临床常见致病菌) 1-2株MIC的影响。
(2)细菌接种量的影响:在其它条件不变时,改变细菌接种量(如103,105,107CFU/ ml等浓度)比较不同菌量对MIC值的影响。
(3)血清蛋白结合的影响:如采用25%、50%、75%等不同的血清浓度与不含血清的培养基观察血清含量对MIC的影响。

2019年8月7日 09:57
浏览量:0